暮春时节,西昌钢钒厂区内刺桐花争相斗艳。西昌钢钒智慧炼铁主控室内数十名职工专注操作,环形屏幕上实时变化的数据如炼铁系统脉搏般跳动。西昌钢钒炼铁厂集控中心主任陈利说道:“目前,1号高炉的风量稳定在4150立方米/分钟,富氧率达到3.2%,2号高炉的煤气利用率突破了45%。”一季度,该厂三座高炉协同发力,生铁产量超计划近3万吨,同比提高12.9%,为全年稳定高产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原料保障夯实冶炼根基
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,该厂自年初便建立了三位一体原燃料保障体系。原燃料管理部门提前锁定优质资源,质检团队24小时驻守原料场,生产调度实施日跟踪、周分析动态调控机制,确保全厂生产开好头、起好步。
“高炉需要什么料,我们就能配什么料。”在封闭式C型原料场内,原料区域工程师廖勇自信地说。他指挥操作人员把焦煤按厂家不同类型分堆整理,同时详细介绍如何动态配矿,抓好保供操作,使配煤精度稳定控制在±0.5%以内。廖勇介绍说,混匀造堆团队成员采用分层平铺法,优化高粉配比,将烧结矿锌负荷降低15%,为高炉均衡稳定生产奠定基础。
该厂焦化分厂今年对入厂煤种开展140余次岩相分析和小焦炉实验,外供焦炭的热反应强度合格率达100%;通过动态调整配煤方案,焦炭硫分持续下降,较去年年底降低19.5%。目前,焦化分厂的全焦净成本、煤气单耗等主要技经指标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。
精准调控锻造高产内核
1号高炉炉台上,1400摄氏度的渣铁流以每分钟超过3吨的流量喷薄而出。两块硕大的显示屏上,不断变化着风量、风压等参数。该厂一高炉作业区作业长曾中兴心无旁骛,专注观察渣样。曾中兴是西昌钢钒的“金牌作业长”,在去年创造了投产14年来高炉利用系数的最好成绩,还获得2024年度鞍钢集团先进生产工作者荣誉称号。
曾中兴介绍说,去年三座高炉都吃过炉温的亏,炉温合格率不高影响了炉况顺行。今年年初,该厂生产技术室牵头成立高炉专项技术攻关组,以“炉温就是生命线”为核心,每月复盘分析,建立跟踪台账,制定应对策略,完善“红黄蓝”三级预警机制;超规定范围炉温的取样检测缩短至30分钟;当炉缸热负荷指数波动超过5%时,系统自动激活报警,指导倒班作业长在15分钟内迅速完成调整。这种快速响应机制使炉温合格率较去年年底提高了7%。
面对复杂的原燃料条件,该厂创新实施一炉一策,保障大风量、高富氧、大喷煤,强化冶炼生产。为调整炉料结构,2号高炉将球团比例动态调整至45%至60%,配合其他物料平衡造渣制度;3号高炉配合矩阵多环布料,运用梯度富氧技术,调节精度超预期。这样的精细化操作,使三座高炉的焦比降低了7.1千克/吨。
技术创新驱动提质增效
在2号高炉风口平台,新投入使用的陶瓷喷煤枪的角度和深度经过精心优化后,使煤粉利用率提高了11%,单日喷煤量提高100余吨;三高炉作业区技术人员开发的冷却调控模型,能根据炉缸温度变化,及时调节水流量,将冷却壁温度稳定在理想区间。这些技术创新,有效保障了炉况稳定,为高炉经济冶炼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该厂烧结球团分厂区域工程师钟鸣介绍道,加入高比例球团进行高炉冶炼,利于调整炉料结构,显著提高冶炼效率。烧结球团分厂自产球团具有较强的成本优势,促进了生铁成本持续降低。为应对三座高炉的不同需求,球团工序通过动态调控,增强造球盘的生产适应能力,拓展了高炉球团配比调整范围。截至目前,该厂使用球团比例已达国内领先水平。
陈利说道,为推进高质量发展,该厂将聚焦铁钢界面效率提升,构建大炼铁模式,组建7个专业攻关团队,推进铁焦烧一体化联动和跨工序数据共享,力争在多项技经指标达历年最优水平基础上,再上一个新台阶。
来源:钢厂网站